地主,老大,差人,二人,板斧
提問: 書上所說的“孟不離焦,焦不離孟”,指的是誰?
問題補充:
医师解答: 轉貼:孟不離焦 焦不離孟 北宋真宗年間,高陽山(即焦贊山)下的焦莊有個焦老大,為人耿直,每遇不平事,總要爭個公道,很受村里人的敬重。焦老大有個兒子叫焦贊,生得虎背熊腰,體格健壯,走起路來是“咚咚”直響。他的性格與父親相似,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,敢做敢為。 焦莊附近有一戶姓柴的地主,仗著兒子在縣衙當差,欺壓周圍百姓。一年春天,柴地主帶著仆人進紫云山賞景,回家時路過焦莊,柴地主走到橋頭,發現河里死了一個老乞丐。于是,他動起了歪主意,想出了一個陰險的詭計。 第二天一大早,縣衙的兩個差人騎著高頭大馬來到焦莊,正好焦老大趕著羊群出去。差人問焦老大,橋下的死人怎么不見了?焦老大說他找人給埋了。差人大怒道,你陷害了柴大官人的親戚,又埋尸滅跡,想翻天啊!焦老大怎能忍受如此誣陷,于是就和差人評起理來,不想被差人打了兩耳光。焦老大和其他幾名鄉親被五花大綁押到了縣衙。 此前,姓柴的地主已經給縣令送了不少銀子,兩人密謀陷害焦老大及焦莊鄉親。審訊中,縣令命人把焦老大往死里打,將其打得血肉模糊,幾乎喪命。最后,縣令判焦莊每戶人家出銀十兩,重葬那個死乞丐。 焦贊哪能咽下這口惡氣,連夜手執利斧,直奔大牢。他砍死了獄卒———柴地主的兒子,救出了鄉親,卻沒有找到父親。他聽鄉親說,他父親因不堪如此凌辱,越獄逃跑時失足摔死了。 聽說父親死了,焦贊悲憤萬分,他提起板斧就闖進縣衙內府。東廂房燈火通明,近前一看,姓柴的地主和縣令正在飲酒作樂,柴地主順手送給縣令一只金老鼠表示感謝。焦贊氣上心頭,掄著板斧就闖入了廂房…… 焦贊救了鄉親,又為父親報了仇,已經不能在家安身,于是便扯起大旗,占山為王。從此焦贊名聲遠揚,焦莊鄉親再也不受人欺凌了。 焦贊上山幾年后,焦莊北邊的孟溝村也出了一名好漢,名叫孟良。孟良身材高大,面如鍋底,新婚嬌妻被權貴搶走,嬌妻投井自盡。孟良一怒之下殺了權貴,帶眾兄弟上山筑起了山寨,與權貴作對,劫富濟貧。 焦贊與孟良兩位好漢各雄踞一方,遙相呼應,每遇強敵,互相支援,兩人因此成了好兄弟。閑暇時,二人經常相互走動,把酒言歡,感情甚篤。現在,人們以“焦不離孟,孟不離焦”來形容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。 后來,大宋抗遼名將楊景(即楊六郎)押運糧草到高陽山(即焦贊山)下,他愛慕焦贊、孟良的膽識與氣概,欲收為部下。楊景不以朝廷重臣自居,多次登山謁見焦孟二人,并曉之以禮,言明大義。焦孟被楊景誠心所動,率眾投奔楊家軍。 焦贊、孟良兩位大將隨楊景南征北戰,出生入死,屢建奇功,成為一代英雄。后人為紀念二位英雄,便把他們當年曾經盤踞過的山峰稱做焦贊山和孟良山,稱二人曾用于練兵的山嶺為跑馬嶺。 所以民間即有“孟不離焦,焦不離孟”的說法,由此可見“知己之交”是在很難獲得,而得到知己之后的快樂,自然是一件無與倫比的事了。
- Nov 23 Tue 2010 11:07
書上所說的“孟不離焦,焦不離孟”,指的是誰?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